作者:无或山人
公元2019;02、06
中国古代美女发髻,始于先秦,兴于汉晋,盛于隋唐,衰于宋明,亡于清朝。
一、商朝
二、先秦女子发型
图片
发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春秋时期的垂云髻、凌云髻、九鬟仙髻、汉朝落马髻、高髻、飞仙髻等。发饰发展至春秋、战国,主要有木笄、玉笄、竹笄等。
发式1.垂云髻
垂云髻是一种由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盛行的女性发型。古人把黑发叫做“乌云”,故又被称作“云髻”,源于披发、辫发。这是一种发髻,披散下来,中间有一条丝带,尾巴卷成一条银色的丝带,有些人戴着一顶假发,在肩上打了个结,这是古代的“垂云髻”。
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雕,与滇国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杖头俑的发髻样式一致,均可称为“垂髻”。
从战国到汉朝的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见到盘着发髻的女性发式,在一九四九年二月长沙一座楚墓中,有一张女子的画像,她梳着一头长发,发髻向后垂着。
长沙马王堆西汉初期的一座陵墓,发现了一件丝绸服饰,上面绘有一名为“柔侯夫人”的女子,她们都梳着发髻,头发高高盘起。柔侯夫人的发式是用一根假发编成一个发髻,然后束在头发下面,在脑后挽起。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尊女俑,头发从正中向后梳起,头发披散在肩头,头发向后垂下,头上戴着一顶假发,一直垂到臀部。
另一尊女人像,额头中央分开,向后梳起一绺,在她的头发上束起。也就是古代的“垂云髻”。
图片
据历史记载,垂云髻在当时很受贵族女子和平民百姓的喜爱,这表明她的发型漂亮、优雅,而且容易梳洗。这一发型为后来的发型发展提供了参考。
2.九鬟仙髻
自秦朝以来,九鬟仙髻在贵族女子中流行。
《中华古今注》中有这样一句话:“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宫梳望仙九鬟髻。”
髻:女子整理成的环形发髻。而所谓的九鬟,就是将头发做成环形,环越多则越最尊贵。鬟中多戴假发为发饰,故名曰“雹”。
图片
这些假发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套环,每个套环的顶部都有一根细细的金属,上面点缀着珍珠和宝石等贵重的装饰。
在先秦时期,女子的发型讲究的是高大而漂亮,高高的发髻意味着尊敬和尊贵。
但只有贵族妇女、宫女、舞妓才会用这样的发型,因为高髻中还夹杂着假发,但古代的人都喜欢留长发,认为头发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代表着他们的健康,所以很少有人会用他们的头发来当假发。
再者,发髻必须由人梳,贵妇们有专门梳发的丫鬟,而普通人,根本请不起。所以,九髻仙髻就成了贵妇们最尊贵的发式。
可见,发型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图片
秦朝的历史相对较短,秦朝男女的发式,除了从文献中了解到的凌云髻、九鬟仙髻、参鸾髻等,其余的发髻尚不清楚,尚待进一步发掘。
图片
飞天髻
3、飞天髻
飞天髻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挽成环形,耸立于头顶,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
二、汉朝
图片
飞仙髻
1、飞仙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始见于汉代,其式绾发于顶,呈飞动状。
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图片
堕马髻
2、堕马髻:
是中国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亦名“倭堕髻”。堕马髻据说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粧(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寿,孙寿,梁冀妻。
另有一说:发鬂松垂,象要坠落的样子。故又叫“坠马髻”。
《乐府诗集·梅花落》:“天姬坠马髻,未插江南珰”。
三、魏晋时期
图片
巾帼
1、巾帼:
指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
《晋书·宣帝纪》:“亮 ( 诸葛亮 )数挑战,帝( 司马懿 )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帼。”后因以为妇女的代称。
明 沉璟 《义侠记·征途》:“须髯辈,巾帼情,人间羞杀丈夫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班》:“媪亦以陶椀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
董必武 《武昌东湖九女墩诗》:“自求解放入天军,巾帼英雄著义声。”
图片
灵蛇髻
2、灵蛇髻:
古代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髻式变化无常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据说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
《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图片
倾髻
3、倾髻: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
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图片
元宝髻
4、元宝髻:
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
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四、南北朝
图片
十字髻
1、十字髻:
因其发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种髻式。这种发式的编盘方法是:先将头发盘成一个“十”字行的发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钗固定即可。
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形象的图象资料如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梳的就是这种发髻。魏晋之后各朝均很少见。
图片
回心髻
2、回心髻: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图片
垂挂髻
3、垂挂髻:
垂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
据〈丹铅录〉记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品、偏垂发。
图片
双丫髻
4、双丫髻:
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双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
据〈丹铅录〉记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品、偏垂发。(注云:垂发,覆目也,盖夷中少女之饰,其四垂短发仅覆眉目,而顶心长发,绕为卧髻,宋人词所谓鬓垂偏荷叶也。今世犹有之”)。
五、隋朝时期
图片
朝云近香髻
1、朝云近香髻:
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图片
圆髻
2、圆髻、燕尾
在隋唐五代时流行。
《髻鬟品》记述“炀帝宫有迎唐八鬟髻、又梳翻荷髻。”
前者指发髻上有八鬟,翻荷髻则指一种卷曲的发髻,形如翻开的两瓣荷叶,还有西安市郊一件隋代女俑头上就是这种髻。
图片
惊鸿髻
3、惊鹄髻:
高髻,陕西省西安市永泰公主墓出土隋代侍女佣,梳惊鸿髻,穿对襟蕃锦袍,小口条纹,尖口履。
图片
凌虚髻
4、凌虚髻:
《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图片
六、唐朝时期
图片
双刀髻
1、双刀髻
古代妇女发式,是两种形状似刀形的高髻。单刀髻,又称“刀形半翻髻”;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图片
百合髻
2、百合髻:
平髻类,长发在脑顶分成数股,先前后分梳,发脚掩藏。流行于中国唐朝。百合髻的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据《中华古今注》 [ 记载:头髻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贞观中.....又百合髻,作白妆黑眉。
图片
垂鬟分梢髻
3、垂鬟分肖髻:
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图片
抛家髻
4、抛家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童仆等人所常梳的一种发式。
图片
丱发
5、丱发(音“惯”)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其形似“丱”字,故名。其形式是先将发中分,于头的两侧各盘扎一髻,并于髻中各引出一绺头发自然垂下。据传在秦汉或更早时期已开始流行丱发。
唐康骈《剧谈录》:“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彩绣衣,垂双髻,无簪珥之饰,容色婉娩,逈出于众,从以二女冠三小仆,皆丱发黄衫,端丽无比。”可见发少年男女喜。
图片
凌云髻
6、凌云髻:
唐代妇女的一种高耸的发髻。
唐冯贽 《南部烟花记·桂宫》:“ 丽华被素袿裳,梳凌云髻。”
七、五代宋朝
图片
朝天髻
1、朝天髻:
五代后蜀时发髻名。
《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
朝天髻是一种梳高髻于头当顶的一种髻式,宋代仍沿袭这种高髻。山西太原晋祠泥塑,有的发式就是梳的朝天髻。
图片
单螺
2、单螺:
将单股集结,盘叠如螺。
清褚人获 《坚瓠二集·角妓垂螺》:“《晏小山词》:'双螺未学同心绾,已占歌名。’……又'红窗碧玉新名旧,犹绾双螺。’……垂螺、双螺,盖当时角妓未破瓜时额饰。”
图片
双螺
3、双螺:
指少女头上的两个螺形发髻。
宋 姜夔 《少年游·戏张斗甫》词:“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
图片
高椎髻
4、高椎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
《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八、明朝
图片
凤冠
1、凤冠:
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图片
花冠、莲花冠、凤冠
2、莲花冠、花冠:
盘发的一种。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诗曰:“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图片
牡丹头
3、牡丹头:
明代妇女发式。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
《坚瓠集》:“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鬓有'闹花’、'如意’之号”。尤侗诗:“
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有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式高大,实际高约七寸左右,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这种髻当系假发衬垫,加以黏汁光润之。
九、清朝
图片
大拉翅
1、大拉翅:
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
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梳小两把头时,只戴鲜花,不佩首饰。
图片
架子头
2、架子头:
满族妇女发型,因在髻中衬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称“架子头”。
图片
两把头
3、两把头:
二把头又称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
以上就是收集的古代女子发型三十余种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下一篇:没有了